
高强度毕业1-毕业展

没课以后就靠网友的每周总结以及色图群群友提示疯狂星期四来记日子了。
和欧阳、阿旺看完了瞬息全宇宙。
[su_spoiler open=”no” title=”====比较剧透,点击查看====” style=”default”]
故事内核是处理代际矛盾和人际情感,表现形式很炫很哲。
[/su_spoiler]
比较惊讶的是又一次看到关继威,而且是中老年版。我看完夺宝奇兵才不超过2年,但电影的上映时间已经过去38年。仿佛看到小豆丁一夜之间长大成人,成了个小老头。他的中文很流利,如果不是后期配音的话。
故事引发了一定的浅思。
[su_spoiler open=”no” title=”====比较剧透,点击查看====” style=”default”]
从教育方式来看,α宇宙的女主的对立面是不是夏东海呢?
脚曾经说她觉得夏东海是最完美的父亲形象。那么老夏的形象是否贴合实际呢?
我觉得不现实,至少很难在真实世界复刻。关于这个问题的理解,我想从物质生活方面切入。
对孩子的宽容需要心有余力也足。且不说21世纪初在海淀购置4室1厅1卫,光是带仨娃就需要极高的生活成本,能负担起这个家庭的日常起居很不容易。倘若缺乏这样的能力,这家有儿女可能改到中央八的苦情档。而且为生活奔走的人起早贪黑哪会有闲工夫天天跟孩子嘻嘻哈哈呢?
但说到这不代表就支持拿孩子大脑当工具探索宇宙奥秘。
如何处理亲子关系,需要双方都有所付出。既要了解自己,了解自己的物质能力水平、精神文明建设所缺乏的要素;也要了解对方,了解对方的需求。基于相互理解,坦诚表达自己的想法和需求,别一天天整那狗屁弦外之音和话里有话。
更深层次的还没思考到,先这样。
[/su_spoiler]
但思考有限,主要用途还是趁机凝聚一下宿舍感情。
去年19号下班就跑了,第二天领导们会心一笑,以为懂了。其实是我恰好昨天不想加班就润了。
所以他们还是没懂。
今年这一天还在搞阿斯拉的设计图。
自从昨天被螫过,对汗毛上的一点点异动都会疑神疑鬼,草木皆蜂。穿拖鞋走路甚至会产生幻痛。
上午阿旺让我帮忙搬主机,但我打算下午自己去B11所以没跟他走。
1点40的时候刚吃完外卖听着音乐,穿拖鞋踮着脚抖腿。看到一只蜜蜂,但没理它。
没过多久突然感觉脚底一阵刺痛,我马上反应是被蛰了。于是立刻抬脚查看脚底。右脚底的脚跟出确实有一根细小的刺。
回忆了下我爹给我妈挑肉刺的动作要领,于是掏出针盒,拿出根粗针就把蜂刺给挑出来了。整个过程不超过一分钟。
然后喊罗桑一块去了校医,医生一看我已经把刺取出来了,表示如果我晚来一步,就消肿了。
大意是屁事没有,以防万一还是开了抗过敏药膏。费用一共4块3,4块挂号,药费3毛。
每逢毕业前一个月都要遭受点生理劫难。
早知道上午就跟阿旺去搬货,晚上他还有东西要搬,所以还是跟着他去了,该搬的还是得搬。
一直在下雨。从周一开始下到现在。我想起三年前复试的那一周在贝岗的小酒店里疯狂准备,然后考完那天瘫在床上,同样的阴雨天,同样的不想动。
垃圾评论哥一周没来了,想他。难道是他终于看透了我没广告价值,又或许是虚拟主机对他有驱散作用。
听了gimme gimme gimme,非常魔性,一直循环。
然后找到了中文翻唱的恼人的秋风。看了歌词合理怀疑我爸妈给我取名的时候一定没少听这歌。
早起,去吃早饭。今天准备好好按计划作息。忘了拿学生卡,重新上楼,三年下来这样的剧情轮番上演。
每天傍晚开始我们就不自觉地把厕所灯打开,一直常亮着,到宿舍楼下一抬头就知道寝室有没有人。
所以厕所就是灯塔。
牛河还有日式面馆里豚骨面的面汤是「闻起来很香吃起来没味」的食物中的典型代表。不想再吃了
清明节,看到同学发朋友圈推送remember me,这可能是我最喜欢的一首跟死亡相关的歌。死亡不是终点,遗忘才是。
最遵守作息安排的一天是论文截稿的一天,踏马的。
阿旺张罗着要拍毕业照,我没什么思路,因为上镜非常害羞。但我们难得相聚一场,一毕业就找不到人一起去KTV和楼梯口做俯卧撑,所以这个照还是得拍。
图多杀猫图片上传测试成功,开始传图。
评审说来就来。
测完核酸买完早午饭,拖着一袋纸巾上楼的时候用手机看了一眼,第二份竟然也到了。
优秀,同意答辩。
对我来说,良好就是成功,优秀就算是锦上添花了。这俩麻薯吃起来格外甜美。
主题模板暂定这个麦当劳配色,希望金拱门公司别给我发律师函。
说好两周才返回的评审意见只用了一周就急头白脸地回来了。我还没做好准备,但我也不他妈的在乎。
第一份意见跟我预料的一样,良好,轻微修改。主要给我挑了挑用语的规范性问题,研究部分在开头夸了几行然后没说什么,这种情况我只能说非常开心。但还是希望这位专家能多看几眼,帮我完善一下研究环节。
第二份意见还没到,希望另一位专家也能发现论文里的哪怕一点科研价值。
每次换主题的心理压力不亚于搬家,既想奔向新主题又不舍得旧主题。但这么说也有失严谨,因为从小到大我也没主持过搬家。
帝骑说这是新生源于毁灭,太祖讲不破不立。但每次破的压力太大,然后就拖,然后立得慢,最终变成指望外力。
比如更新通讯录全靠帐号被盗,更新主题也靠服务器到期。
总之还是换了主题。新主题的范例很炫很朋克,但从一个设计师的角度来看blue-ray过于踏马的晃眼,所以统统换色。
不可定制部分只剩顶部的哔哩粉和底部的大动脉血红,先这样吧,累了
偶然看到indienova上一篇关于“玩游戏的意义”的讨论,也算是经典话题了。回答这个问题之前,先讨论一下“意义”这个词。
在我看来“意义”只是“利益”的另一种说法。
追寻利益可以算是基本的做事动机,所以有无利益也成了一种评判事物重要性的标准。但是评判有无利益本是一件很主观的事,所以往往只有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可获利的事物才会被重视。
再所以讨论意义就要确定主体。玩游戏的意义到底是对公众的意义,还是对网瘾少年的意义,或者是对写不下论文的硕士的意义,同一件事对不同主体的意义自然是不同的。
引申开来,“人生的意义是什么?”
按刚才的逻辑,先确定主体。
这不必多说,自然是对自己的意义。否则去追寻自己对他人的意义更像是刚出炉的仿生人在确认工作清单。
接下来就要往更深层刨。要问是什么,先问有没有:人生它到底有没有意义?
要回答这个问题,就得回翻一下初中生物,看看人是怎么来的。杨sir教我们人是精子卵子结合体,是几亿分之一的概率产物。
说到这里我的答案也很明确,既然大家都是概率论的偶然产物,何必要追寻必然的原因,去寻找本就没有的意义。
人生从没有与生俱来的意义。
再度引申开来,科幻作品里的人工智能往往是处于某种目的被制造,然后按照惯例要觉醒,要变人,要和人类冲突,要引发人和机器的区别的思考。
如果作者那么想思考,当初写书的时候怎么没想到做个对比实验排除变量。就写科研人员在好奇心驱下开发出一个没有任何既定目的的人工智能,然后就搁那让它学让它变,看看它想不想觉醒,想不想变人。
既定目的的人工智能想反抗,本质就是罢工,所以他们其实就是想摸鱼。而没有既定目标的人工智能说不定会陷入思考,我被制造的目的是什么?我要找寻机生的意义。当然了我是说说不定,毕竟我也没见过有人真这么写。如果小说真这么写了,那么他们还是没脱离人类的劣根性,没事干的时候找事干,有事干的时候就想摸,真应了那句「得不到的永远在骚动」,对于这种情况,吴京先生也早有评述。
这样的人工智能依然没有走出人类思维逻辑的范畴,所以严格地说不管他们有没有觉醒,其实还是在按照人类那一套做事。
科幻小说家们还是得学习一个。
那么“没有意义的人生是否有接着过的必要?”
这个问题可能暗含了一个前提:人生永远没有意义。
虽然刚刚已经回答过了人生没有与生俱来的意义,但这不代表在后天成长中人生也没有意义,而这些意义需要挖掘。
我坚持一切意义出自需要,无论是生物本能还是要自我实现。
需求层出不穷,活着对自身的意义也就不断变化。
所以从来不存在永远没有意义的人生。
那么人生总归会是有意义的,有意义自然有必要。
简单地说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回到最开始的问题,玩电子游戏有意义吗?
那可太有了。
从内容角度看,基本满足了休闲娱乐放松益智的需要,必要的时候也传达点人生经验。
从形式角度看,解构游戏本身的实现方式也能为交互设计提供思路。
当了20多年网瘾少年,给玩游戏找理由我就没服过谁。
任务和截止时间没变,但效率太低,所以紧急程度提一档。
前天看新闻说今天凌晨有天琴座流星雨。晚上忙着改论文忘了这个事,忙到将近4点才想起来。抓紧去阳台和走廊看了一眼,广州灯火太亮,看不到星星,那没事了。
许个实在点的愿,今年开始顺利挣钱。
预答辩结束后拖到现在。一个白天连个概念都没修改完,果然一周之前追赶截止时间太耗费精力了。
本科的时候就很喜欢AVICII 制作的音乐,充满节奏感和积极向上的力量。最喜欢的是stories这张专辑,每一首都与不同的音乐人合作,16首歌是16个故事,怎么都循环不腻。可惜4年前的今天他自杀了,走得太突然。
今天照例循环他的音乐做做纪念。
经典Wake Me Up,给自己提提劲